息肉,大便,童便,孩子,消化道

提問: 小兒便血 問題補充: 我家兒子三歲零三個月,最近兩個月大便潛血,怎么辦呀 医师解答: 此答案由管理員代為選出小兒便血應想到什么   肛門排出的大便中帶血,不管顏色是鮮紅的、暗紅的還是柏油樣的,都稱為便血。大多數便血都是由于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但也可以是全身疾病表現的一部分,有時因吞入來自消化道外的血液也可引起"便血"。   遇到小兒便血,首先要區分是什么部位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常有嘔血,如有便血則血液與糞便充分相混,像柏油樣。下消化道出血時血液不與糞便相混,或僅在便后滴血。    其次要根據小兒的年齡。 新生兒便血大多由于咽下母親產道或乳頭破裂的血或患有新生兒自然出血癥、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消化道畸形等。嬰兒和幼兒便便血多見于腸套疊 、美克耳憩室、腸息肉、脫肛、肛裂等。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便血要考慮食管靜脈曲張、潰瘍病、腸息肉、肛裂、過敏性紫癜等。 常見的便血原因有以下幾個:    1、消化道疾病 為便血最常見原因,包括食管靜脈曲張、食管異物、潰瘍病、急性胃炎、胃粘膜脫垂、腸套疊、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絞窄性腸梗阻、美克耳憩窒、腸息肉、肛裂等。   2、血液疾病 新生兒出血癥、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及過敏性紫癜等。 3、其他 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癥、傷寒等,新生兒吞入母親產道血或乳頭破裂的血,鼻、咽、齒齦出血的吞入等。   4、食物或藥物的影響 某些食物和藥物也可引起大便顏色的變化,有時容易與便血混淆。如夏天吃大量西瓜和西紅柿后可以使大便顏色變紅,貧血小兒服用鐵劑后大便可發黑,食用動物血后大便顏色也可發黑,這些由于食物和藥物引起大便顏色的變化不屬于便血。      兒童便血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兒童醫院小兒外科教授張金哲   有些家長常常發現,上幼兒園的孩子大便以后會有少量出血,大多為大便上沾一點血,有時是擦屁股發現衛生紙上帶有血跡,且都是鮮血。可是,孩子肚子不疼,肛門也不痛,胃口、精神、生長發育都正常,去醫院驗血也沒有貧血。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首先,大便時出血不多,肚子和肛門都不疼,糞便不稀也不大干燥,一天一次排便,當然不像有什么急性病。雖然經年累月便血,但并不影響孩子的生活、活動、營養、發育,驗血也無貧血的跡象,說明對健康沒有妨礙。此時,家長不必驚慌,因為這樣的便血不要緊,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出血?這是不是病呢?可以肯定地說,這不是疾病。原來,幼兒為了抵抗細菌和病毒的侵襲,全身淋巴組織增生活躍,直腸、結腸甚至小腸下段的淋巴組織集聚成團。有些淋巴濾泡較大,凸出腸粘膜下,整齊緊密地排列著。靠近直腸末端較凸出的濾泡,受到糞便的摩擦與腸壁收縮的擠壓,常會出現少量滲血,沾在糞便上,甚至流到肛門口,這就是幼兒偶爾大便帶血的原因。由于出血量不大,機體可以自行補償,所以不會引起貧血。但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大便帶血非常擔心,以為這和女性的月經一樣。其實,孩子的大便出血量按比例來計算,遠不如女性的經血量,所以完全不必擔憂。如果驗血證明確實有貧血,服一些補血藥也就足夠了。由于淋巴濾泡增生是幼兒免疫功能逐漸成熟的一種表現。隨著免疫功能成熟,淋巴濾泡增生逐漸減少,出血也就自然停止,因此不需要治療。   有些孩子由于增生的淋巴濾泡被擦破而出血,并造成感染,會長出肉芽。過度增生的肉芽形成小肉球,突入腸腔,這就是息肉。息肉更易受到擠壓,于是孩子每次大便都會帶血。但無論如何.出血不會很多,孩子大便時也沒有感覺,更不會惡變。這種息肉在醫學上叫做“青年息肉”。醫生在直腸檢查時若發現孩子有息肉,可以順手摘下來。若手指夠不到,一般不必處理,因為隨著息肉越來越大,根部的蒂會越來越細,息肉自然脫落后,隨大便排出,以后就不會再出血。個別的大息肉,頑固而不脫落.可以通過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手術摘除。   怎樣才能知道孩子的便血是淋巴濾泡增生還是息肉引起的呢?一般地說,幼兒偶爾大便出血,大多數是淋巴濾泡增生所致,而每次大便都出血,則常為息肉導致,有經驗的專科醫生通過直腸檢查就能明確診斷。肛門內灌鋇糊攝X線片,可以發現手指夠不到的高位息肉。乙狀結腸及纖維結腸鏡檢查。可以看見淋巴濾泡增生和各部位的息肉,但在檢查前。必須給幼兒進行麻醉,使其深睡。對少量便血且不影響健康的孩子,大多不作此檢查。   有沒有疾病甚至是危險性疾病引起的少量無痛便血?當然也有。如血液病,全身都會出血,肛門自然也不例外;慢性腸炎、直腸血管瘤以及腸淋巴瘤等,都可以有少量便血。幸而這些情況都很罕見,且孩子常伴有肚子痛。患有肛裂、肛瘺、小嬰兒肛門濕疹、幼兒蟯蟲性肛門炎也可引起出血,但還多有癢痛。因此,大便帶血還是應該找醫生檢查。如果真是有病,醫生會做處理。若查不出問題.就可安心等待自愈,同時注意觀察。不必驚慌。      兒童便血的原因 鐘麟 小兒外科副教授   引起兒童便血的原因,除了內科疾病外,還可能是外科疾病。如果是外科性便血,僅靠吃藥、打針等治療手段多半是不行的。有時雖然一時見效。但往往會延誤診治,甚至還可造成嚴重后果。便血是許多疾病都可出現的癥狀,它表示有胃腸道出血。一般說來,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嘔血和柏油樣大便;下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便血,血呈鮮紅或暗紅色,量的多少因病情而異。長期、少量、反復便血,可引起小兒貧血及營養不良,而一次大量出血,常可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下面簡要介紹引起兒童便血的常見外科病癥。   1、直腸息肉直腸息肉是小兒便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多見于3—6歲兒童。便血特點為排便終了時出現鮮血,量少,不與糞便混雜。息肉通常長在腸壁的粘膜上,好像一個帶蒂的肉疙瘩,通常如黃豆或蠶豆大小。有經驗的醫生用手指為病兒做直腸檢查,可摸到息肉。位置低的息肉,排便時可脫出肛門,猶如一個紅色的肉球。單發性直腸息肉,可采用手法摘除而治愈,如果息肉不止一個,則應行手術治療。   2、肛裂肛裂是指肛門口邊緣的裂傷,多見于兩歲左右的嬰幼兒。便血特點為肛門有點滴鮮血。同時伴有排便痛,當孩子解大便時就會哭鬧不安,大便干硬。引起肛裂的原因有許多種,如先天性肛門狹窄、排干硬大便時撕裂肛門,以及肛門損傷或感染。肛裂若處理不當,則可產生肛瘺。治療肛裂,一般要經常清洗肛門,保持肛周清潔并涂搽潤滑藥物,以及多吃油性易消化食物。   3、急性腸套疊腸套疊是嬰兒時期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多見于兩歲以內,尤其是4—10個月嬰兒。便血特點為果醬樣大便。病兒因腹痛引起陣發性哭鬧、嘔吐。醫生在腹部可摸到包塊。腸套疊早期的病兒,多采用空氣灌腸,進行復位治療;如果病情已到晚期,則需要手術治療。   4、梅克爾憩室 這是一種先天性腸道畸形,是由于發育異常而在腸壁上形成的囊狀物,多見兩歲以內小兒。便血特點為突然大量血便,先黑后紅。憩室位于回腸末段,因可能含有異位的胃動膜或胰腺組織,所以可發生潰瘍出血。若出血量多,可引起休克,反復便血可導致貧血。采用同位素掃描檢查,該病多可確診。對梅克爾憩室以手術治療為宜。   5、急性壞死性腸炎急性壞死性腸炎便血特點為赤豆湯、洗肉水樣,腥臭味,同時伴有高熱、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休克。血常規檢查,發現白細胞明顯升高。   6、其他消化性潰瘍、腸旋轉不良與重復畸形、胃食管返流、食管裂孔疝、門靜脈高壓等疾病,均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而產生便血。   總之,無論是家長還是醫生,都應對兒童便血提高警惕,及時處理,特別是對有手術指征的便血,更應住院治療,以免貽誤治療時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eo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